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公司资质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知乎(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处)
发布时间: 阅读量:

“经常消化不良就吃点益生菌”、“有病治病,没病强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品倡导“益生菌”概念,宣传他们的健康饮食理念。然而,《美国医学会杂志》近日发表文章称,益生菌存在5大食品安全风险。这是真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益生菌?
益生菌产品销量火爆
益生菌产品有多受欢迎?《生命时报》 记者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在乳品销售区,含有益生菌的酸奶有20多种;超市二楼出售各种含益生菌的酸奶。饼干、奶粉、糖果。在国内一家电商超市,记者搜索“益生菌”关键词,发现产品种类无数。就连猫粮、狗粮都添加了益生菌。产品剂型包括液体、粉剂、片剂等,不仅可以口服,还可以外用。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孕妇。大多数产品声称能够“提高免疫力”、“改善阴道瘙痒”等,每家店每月的销量从几百单到几千单不等。
全球市场信息提供商欧睿国际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益生菌市场价值约4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192亿元)。相关报告显示,我国益生菌市场发展前景巨大,2020年产品规模将接近850亿元。益生菌为何如此受欢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技部主任阮光峰认为,这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一方面,公众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益生菌作为一种可能对健康有益的产品自然而然地受到欢迎。另一方面,益生菌的流行与商业推广密不可分。很多商家认为益生菌产品是一个盈利点。
益生菌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在食品制造方面,大多数我们熟悉的益生菌种类在几千年前就已进入人类饮食,例如酸奶、泡菜等,并且长期食用已证明其安全性。还有大量证据表明特定益生菌对特定适应症有效。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于2011年提出,益生菌在缓解腹泻和便秘方面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2017年WGO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消化道疾病。
众多争议中的三个事实
益生菌相关产品种类繁多。一些商家过度宣传、夸大其功能,声称能“包治百病”,导致益生菌功效争论不休。《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益生菌有5大风险因素:缺乏严格的功效和安全性鉴定标准;缺乏大多数益生菌菌株作用的证据;相关产品很少提及过敏等潜在风险;可能的菌株污染问题;缺乏一致的监管框架。
对此,本报记者向中方专家求证。阮光峰认为,这五种危害很多都是对益生菌安全性的担忧。其实它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不仅得到大量权威研究报告支持,还获得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国家卫健委等权威官方机构认可为“普遍认为安全”,可用于菌株食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教研室主任何继国也表示,客观地讲,在现有标准化生产和冷链运输的条件下,益生菌引起的过敏或感染,以及细菌引起的过敏或感染,菌株污染问题几乎不存在。但相关菌株可能缺乏更多的实证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最常用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针对围绕益生菌的诸多争议,两位专家总结了三个事实:
不可用于治疗。阮光峰表示,益生菌作为食品,可以提供一定的预防和介入健康作用,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功效因人而异。对于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目前很难给出标准答案。益生菌的作用显然具有菌株特异性和个体特异性,很难说对每个人都有效。不同物种的菌株其生理和代谢有一定的差异,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大量研究表明,同一物种不同菌株的功能存在巨大差异。
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阮光峰表示,益生菌的效果取决于宿主的基因型、生活环境、饮食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益生菌、肠道微生物系统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个性化益生菌干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成果尚不能指导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益生菌产品。
补不补就看个人了。
目前,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菌株来源不明,缺乏科学研究验证。大多数人认为乳酸菌、双歧杆菌就是益生菌的代名词,没有菌株的认知。亟待完善益生菌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来规范益生菌行业。阮光峰建议,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相关产品。科技界和产业界应更加关注益生菌的个体差异,加大研究力度。消费者应重视益生菌的功能,切勿迷信。
健康人需要补充益生菌吗?何继国表示,作为常见食品,一些益生菌产品没有必要食用。但也不要过于迷信益生菌的“奇效”。对于功能性保健食品,我国的统一认证标准是“小蓝帽标志”,因此在使用或购买保健食品前应仔细观察外包装。
阮光峰认为,是否补货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个人意愿。从安全角度来说,食用这类产品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从口味上来说,益生菌食品很美味,比如酸奶。此外,要获得有益的益生菌补充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特定菌株、足够量和活菌。目前,益生菌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大部分仍在研究中。益生菌食品中含有的有益菌很难通过胃液进入肠道(PH值只有0.9~1.8,属于强酸性)。即使通过了胃液的检验,最终进入肠道的活菌数量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