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公司资质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南怀瑾-静坐这个要点千万记住!、静坐注意事项南怀瑾
发布时间: 阅读量:

本文主要介绍南怀瑾 :静坐这个要点千万记住!(静坐注意事项南怀瑾),下面一起看看南怀瑾 :静坐这个要点千万记住!(静坐注意事项南怀瑾)相关资讯。
至于冥想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种——冥想。如果要说坐姿有几种?然后,大概有96种。但是,所有方法的共同目的都是寻求“静”。那么“静”就是道吗?否则,为什么一定要要求“安静”呢?这是两个问题,同时又是两个不同的思路,包括三个要点,不要混淆。
(1)静态和动态是两个对立的术语。这两个对立术语的概念,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两种对立状态。往小里说,指的是人生的两种状态:动与静,动与静。道非静,动与静,都是道的作用。道是动的,是静的,也可以说是动的。所以认为“静”就是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求“静”,这是养生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方法。在养生方面(包括健康长寿的要求——长生不老),一切生命功能的源泉都是从“静”中生长出来的,这是自然的功能。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生长都是从“静”中丰富其生命功能。尤其是植物的种子——一朵花、一粒小米、小麦等。——都在静态中生长,在动态中消退。人的一生,往往等同于活动,就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势,生命无尽的动能都是靠充分的休息来获得新的新的活力。
所以老子说“夫之所有者众,各归其本。说到底就是静,就是返璞归真。”“静如君主。”后来道家《清静经》等等,甚至曾子也写过《大学》,说“知止可以后定,定了就可以静,静了就可以安,安了就可以考虑。”诸如此类,都是观察自然,模仿自然规律,做出这种说法的结果。就连佛教的禅定(中国晚期的佛教,也译作冥想)也不例外。
(3)精神状态方面,静是培养接近先天的“智慧”的温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后天生活的本能,运用智力和思维。“智慧”来自于“静止”中的一道闪光。所以佛教的戒、禅、智三管齐下的学问,也是以禅定——“禅定”为重点,进而达到“般若”智慧。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寻求“静”呢?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人们这么容易就问出来了。“静”就是“安静”的意思。如果你试图用心求“静”,加上方法,动荡岂不是越来越多?在禅宗的情况下,你可以给出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你的心有问题,你要退休了。”这样看来,“求静”根本就是错的,或者说“不必求静”!那不一定。陈怡不必太高,一般人的心理生理状态往往习惯于动态;在心理学方面,如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它就像一条多头瀑布,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真有“长江滚滚来”之势;生理上,血液的通过,神经的感觉,气息的运动,都会时时刻刻引起苦乐的感觉,尤其是静坐的时候。如果身体已经潜伏着根源,它可能会有酸、痛、冷、热、痒等感觉,甚至比你静止时更强烈。“树欲静而风不止”,心越想静越不安。所以,一般开始坐不住的人,往往会发现自己的思想和思绪很乱,甚至会比没坐好的时候更烦躁不安;所以我更加惊恐,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或者加上武侠小说、民间神话之类的传说,生怕“静坐”会“发疯”。其实都是无缘无故的。我把头放在头上误解了,构成了心理阴影。节选自-冥想和永生
了解更多南怀瑾 :静坐这个要点千万记住!(静坐注意事项南怀瑾)相关内容请关注本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