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公司资质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第二批参比制剂出炉时间(第二批参比制剂出炉了吗)
发布时间: 阅读量:

3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仿制药对照制剂目录(第二批)的通知。公告称,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审查认定,公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二批药品参比制剂目录。距离第一批51个参比制剂目录发布仅剩3天,该目录共涵盖33个品种。
从目录来看,本次发布的品种不少是大仿制药,比如阿卡波糖片。据华东医药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该产品销售额已突破15亿元大关。氯吡格雷片的参比制剂也已确定。参比制剂是原研引进的。中国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商是新力泰,年产品销售额超过20亿元。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之初,其也希望参比制剂能够进行自我认证。
第一批参比制剂目录和第二批参比制剂目录合计达84个品种,从发布频率来看,参比制剂问题将不再是困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问题。那么,除了前面提到的参比制剂目录问题之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还缺少什么呢?
第二批参比制剂目录
资料来源:CFDA官网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当第二批参比制剂上市时,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对原药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技术、关键辅料等的研究,而不是思考自己是否数据能够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要求。
1、放手就抢不到临床基地。
除了参比制剂目录的限制外,另一大问题是临床试验基地严重缺乏。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03家能够承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医疗机构,其中愿意承担项目的仅有53家,且每家机构一年只能完成10个左右的临床试验。尤其是“7·22”临床自查工作启动以来,一些大型三级医院不愿承担生物等效性试验项目,使得原本数量不多的情况雪上加霜。
“2017年,BE资源明显更加紧张,药企争夺临床试验基地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国内某药企副总裁告诉E药业经理。刚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允许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检验检测机构依法开展一致性评价生物等效性试验,并制定实施办法”分别地。”这意味着,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时,生物等效性检测将不再仅限于具有GCP资质的医疗机构,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机构也可以参与。
不少企业研发负责人认为,一旦政策落地,其他有条件、有资质的医院和CRO机构都可以开展相关工作,预计2017年研发资源短缺的情况将得到缓解。据了解,国内一些大医院已与小医院合作开展相关工作。
担忧也是存在的:新开的基地企业其实暂时不敢用。 “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技术含量不高,核心还是规范问题。目前国内最大的问题是方法学的化学验证,它决定试验的成败。”前述药监人员建议,生物等效性试验放开后,监管部门不能放过,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完成了品种选型。近日,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公布了一批来自34家药企的270个品种寻求外部合作进行一致性评价。例如,江苏吉贝尔药业就有30多份寻求外部合作的文件。这些品种都在289个目录中,这说明无奈的药企正在为那些“非核心”品种寻找出路。
“品种多,缺乏研发资金和资源,企业无法应对。有些可能与企业未来的产品规划不匹配,或者多年没有生产,或者市场份额很小。他们也会寻求外部合作。”江苏某公司研发负责人告诉E药经理。
确实,临床资源短缺导致的临床试验成本激增,使得企业开展评价工作的成本水涨船高。业内流传的数据是,BE临床试验的费用在600万元左右。据调查,一家拥有多个口服固体制剂批准文号的企业,预计未来三年在一致性评价方面的投入将超过5亿元。 2015年,全国化学制剂企业中有42.18%净利润低于600万元。一年的利润还不够投入到一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上。
前述药企副总裁认为,无论是参比制剂的关键突破、临床试验资源,还是公司的最新进展,2017年一定是一致性评价的转折年。无论从研发实力、研发资源、企业财力来看,在大竞争中,今年势必会产生一批佼佼者。
2. 着陆?土地!
如今,企业对工作中一致的评价、畅通的沟通渠道以及路径的全面打通有着强烈的需求。
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杂项问题希望向监管部门寻求帮助。尽管一系列关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已经出台,但工作中遇到的诸多复杂问题仍让企业不知所措。
“我们希望规则上能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对于一些老品种,特别是剂型、规格、盐基进行了修改的品种,指导原则非常模糊,很多问题没有办法做出判断。”这是另一家制药公司。研发领导者的最大需求。尽管该公司的重点品种之一占据了40%至50%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无法做出决策,只能观望。
可见,许多具体的技术和细节判断问题也是药企无法在某些品种上做出决策和推进的原因之一。例如,一般来说,企业首先进行药物研究,并在药物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生物等效性。然而,企业逐渐发现有些品种曲线一致但生物等效性不一致,有些品种曲线不一致但生物等效性一致。这也在不断颠覆企业的认知。
对此,一位行业观察人士的观点是:一方面,过去中国人习惯于寄予厚望于政府和监管部门颁布法律法规,习惯于听从政策的指挥棒。 “一些人应该更多地关注对原药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技术、关键辅料等的研究,而不是考虑自己的信息是否能够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
另一方面,作为一致性评价办公室的主力军,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其技术水平、审批水平等工作能力与这项工作的速度直接相关。但与目前药企争先恐后的状态相比,显得过于低调和封闭。
“对于很多复杂的问题,CCIC普遍给企业的印象是做得不够,似乎只是收发文件;开放性太差,与企业和专家的沟通不够。这与其能力不足,一致性评价工作复杂,CCIP过去不擅长审核。”上述药品监管系统人士建议,CCIP特别是一致性评价办公室需要放下顾虑,以开放的心态,不断与企业、专家和有关方面共同探讨,才能有新的突破。
事实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任何一个部门都不会顺利进行。幼儿摔倒是正常现象。面对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内尚无成熟的实践经验。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国家高度重视,但执行路径的顶层设计还远远落后,这也是后来参比制剂、临床试验资源等复杂问题不断出现的原因。如果这些工作提前做好,后期药品职能分工好的话,就不会这么被动了。
另一方面,评估工作完成后,还有申报、现场核查流程和审批等后续准入问题。虽然一致性评价的工作流程已经出台,但截至目前,由于尚未有企业申请,具体流程细节尚未最终确定。
前述药品监管部门的推断是,包括一致性评价办公室在内的监管机构和官员很有可能会由企业主导向前推进,即企业将迫使政府采取行动。无论是参比制剂还是其他问题,在还没有企业生产的情况下,政府不行动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旦企业完成评估工作,政府必然会给出解释。
不过,据知情人士最新透露,对于一些有明确参比制剂的品种,国内已有约10家企业完成了审评工作,仅等待CFDA实施相关申请审批。该人士认为,对于已完成评审的品种,企业应及早申请;在保持标准一致的前提下,CFDA也应该及早批准。只有打通渠道,做好引导,才能彻底刺激整个行业,让企业紧张。这将对加快这项工作的进展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