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公司资质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1型糖尿病患者 终生要注射胰岛素吗(1型糖尿病患者 终生要注射胰岛素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 阅读量:

近日,一篇题为《9岁女孩患罕见病:终生打针不能吃肉》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文章讲述了某地一位9岁女孩,患有1型糖尿病,终生不能吃肉。她的母亲甚至为了她辞去了工作,每天往返学校五六趟,给她测血糖,扎手指打胰岛素。
为什么9岁的孩子也会患糖尿病? 1型糖尿病人真的不能吃肉吗?专家表示,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会出现口渴、烦渴、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脱水。病情严重时,脂肪分解加速,导致酮体产生。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儿童常见慢性病之一
患者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
近日,清远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来了一位可爱的新病人,小欢(化名),女孩,5岁10个月。小欢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从来没有大惊小怪,在注射的时候她也没有大惊小怪。她常常不慌不忙地跟着护士,对护士的一切工作都充满了好奇。
病房里的其他病人也好奇地看着小欢的样子:“怎么,这么年轻的人也会得糖尿病吗?会不会是搞错了?”是的,事实上,小欢的病是1型糖尿病。和全球2000万不幸的患者一样,他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体内产生胰岛素的B细胞,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患者需要终生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体内血糖。
清远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彩贤表示,较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包括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是2型糖尿病,大多始于年龄稍大的人,受影响的人群大多数是老年人和肥胖者。妊娠糖尿病是一种主要因怀孕而导致血糖升高的疾病。上述网文中的小欢和9岁女孩所患的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青少年,且发病较为急性。目前被认为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过去,1型糖尿病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胰岛素在体内能量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合成激素,可以影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和生物转化。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移到肌肉和肝细胞中,生成糖原并储存起来。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素绝对缺乏,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转运会受阻,血糖会明显升高。同时,肾脏无法重新吸收多余的葡萄糖,导致糖尿和渗透性利尿。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会出现口渴、烦渴、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发生脱水。病情严重时,脂肪分解加速,导致酮体产生。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病人可以终身不吃肉吗?
医生辟谣:事实并非如此
“正常情况下,患者每天需要注射4次胰岛素,三餐前和晚上睡觉前各注射一次。”清远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蔡淑敏说。蔡淑敏于2010年至2016年参加了中国糖尿病协会理事长翁建平教授领导的“中国1型糖尿病医学转化研究”,目前仍在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随访工作。
蔡淑敏介绍,正常人的空腹血糖为4.4-6.1mmol/L,餐后血糖为4.4-7.8mmol/L。不过,1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按照医生的指示,定期注射胰岛素,血糖基本上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蔡淑敏表示,1型糖尿病人一生不能吃肉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当血糖控制良好时,患者的食物摄入应遵循营养均衡的原则,包括肉类、蔬菜、水果等的均衡摄入。值得注意的是,1型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各种糖,如如白糖、蔗糖、蜂蜜、红糖等。此外,还应避免含淀粉多、含糖量高的食物,如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果酱、冰淇淋等。否则很容易出现高血糖。尤其对于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持续偏高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1型糖尿病儿童的治疗20%取决于医生,70%取决于患者和家长。”蔡淑敏坦言。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医生和护士只能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但更重要的日常血糖监测和长期护理仍然依靠患者和家长自己的努力。
只要规范用药,是不会影响结婚生子的。
有些人可能认为1型糖尿病是一种无可救药的疾病。
其实,只要按时用药,定期监测和控制血糖,基本上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大的影响。 1型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产生的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各种感染、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以及微血管和神经病变等。这些并发症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最终残疾和死亡的根本原因。 “理论上来说,只要患者听从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就可以带病活到100岁。我们跟踪了几十个从小就患病的孩子,其中有20、30个已经好了。”结婚生子了。”杨彩贤表示,1型糖尿病不具有遗传性,患者不必担心会遗传给孩子。
杨彩贤和蔡淑敏亲切地称这些1型糖尿病儿童为“我们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很听话,很小的时候就能自己测血糖、注射胰岛素。”说起这些孩子,蔡淑敏非常自豪。
蔡淑敏负责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她将对每一位住院的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和追踪,还将提供一对一的个别教育。对于儿童患者,她更注重对孩子的心理疏导。
您可以使用血糖仪来测量血糖。操作非常简单。即使对于6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使用起来也不是很难。注射胰岛素时,您只需随身携带一支笔大小的注射器。家长可以提前设定注射剂量。孩子只需按压顶部并将其注射到腹部即可。注射器的针头很小,几乎无痛。
“对于孩子来说,血糖控制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的问题,如何平衡血糖控制与生长发育,如何正确面对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这样的不理解、不公平的看待和待遇等等,医生、护士和家长的关注和指导非常重要。”
患者故事
如果重复使用针头,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死亡
在与1型糖尿病患者并肩作战的十几年里,杨彩贤和蔡淑敏也面临过一些无力的处境。由于一些家长的粗心,胰岛素注射不规范,导致出现并发症,患者被送往医院抢救。
小薇(化名)是一位给蔡淑敏留下深刻印象的患者,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小伟的爷爷奶奶认为小伟对胰岛素产生了药物般的依赖,不得不终生注射胰岛素。于是,爷爷奶奶瞒着大家,自行停掉了小伟的胰岛素。随后,小伟因血糖升高出现并发症,被送往ICU抢救。
“有时,有一些患者没有及时更换注射针,导致皮肤感染、溃烂。”蔡淑敏记得,两三年前,一位40多岁的患者来医院检查时,腹部出现了两个囊肿。一个拳头大小的脓包。每次注射胰岛素,医生和护士都会建议患者更换新针头,每针费用约1.5元。原来,为了节省针头,患者经常将一根针头使用数次后才更换,最终导致皮肤感染、组织溃烂。
在杨才贤和蔡淑敏的“孩子”中,有一个11岁的阳山男孩一直牵动着他们的心。小男孩叫小乐(化名)。他3岁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出患有1型糖尿病。 6岁时,他来到市人民医院就诊。
由于家庭困难,小乐的母亲向亲戚筹集了3000元,为小乐提供治疗。但6岁的小乐却说:“妈妈,这病治不了,别再在我身上浪费钱了,我们回家吧。”小乐的懂事和冷静让医院的医生护士难以置信。
在第一次一对一的糖尿病教育中,更让蔡淑敏震惊的是小乐妈妈的两本厚厚的日记,上面记录了小乐六个月来每顿饭的份量和菜谱。血糖、用药记录。字迹不漂亮,但是很工整。我用尺子一页一页地列了一个清单,整齐地记录了当天的饮食、活动、药物和血糖,几乎没有修改。这200天的每一天,记录的不是记忆,也不是记录,而是一个普通母亲伟大的母爱。
在交流中,杨彩仙和蔡淑敏发现小乐的家庭状况很差。父母没有固定工作,父亲患病长期服药,一家人入不敷出。为了避免过去的悲剧重演,杨彩贤和蔡淑敏为小乐争取了社会资源。他们通过医院桥梁和爱心企业无偿资助,为小乐长期免费提供胰岛素注射针头。他们还为小乐找到了一些社会支持。网上的帮扶组织扣除了小乐住院费用的部分资金。
相关
医生心愿:希望患者能免费获得基础胰岛素
“如果1型糖尿病患者能够保证足够的药物支持,治疗效果将会非常好。”杨彩贤建议,由于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目前没有更好的预防方法,但可以及早预防。规则。患者应早期、积极、正确、合理的治疗。并发症级预防是指预防疾病和致残,即积极、正确、合理地治疗慢性并发症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和死亡。同时,社会要正确认识糖尿病儿童,鼓励这些孩子在医生的指导下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大量事实证实,只要治疗正确,糖尿病患儿不仅可以活得长久,而且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目前,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每天至少花费180元用于购买胰岛素、血糖试纸、注射针等药品和设备,这对于一些有需要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1型糖尿病是一种特殊疾病,患者每年只能得到1000元的补贴,这无疑是杯水车薪。”杨才贤说道。每年,杨彩贤、蔡淑敏都会组织科室团队下乡义诊,定期看望1型糖尿病患者,为他们送针。但他们表示,要真正帮助这些患者,仅仅依靠医生、护士和民间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希望1型糖尿病这群人能够引起社会关注,通过政府部门的力量,让这些患者能够免费获得基础胰岛素,保证基本的生命安全。”经过十几年与1型糖尿病儿童的接触,杨彩贤和蔡淑敏与这群孩子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常常想象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会成为特蕾莎·梅(英国新任首相、世界上最著名的1型糖尿病患者)、妮可·约翰·森(1999年美国小姐)、亚当·莫里森(美国NBA运动员)等名人,和加里·霍尔(Gary Hall)(1996年和2000年奥运会游泳世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