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公司资质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四季泡浴的功效各是什么(四季泡澡方)
发布时间: 阅读量:

姜海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杜昌明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任
编者按:沐浴、泡泉是我国传统的养生休闲方式。一天中的时间不同,人体的生理状态和身体特征也随之变化。因此,适时沐浴对健康的好处各有侧重。本期《生命时报》特邀中医专家为您讲解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沐浴的效果,以及有哪些要求?
春季:温而不热,疏肝理气
初春时节,天气转暖转冷,人体仍处于封闭状态。这时要注意“除寒温身,不漏肌肤”。也就是说,还是需要及时保暖,保持体表温度,避免过早放电。人体与外界环境交换的通道一旦打开,如果突然发生“倒春寒”,寒邪很容易通过开放的皮肤结构侵入体内。
春气行于肝,随着气温的升高,万物的生命力逐渐增强。人体内的阳气上升,皮肤进一步释放,我们的肝脏变得更加活跃。《黄庭经》 认为“肝主理气、长存”,意思是肝气比平顺更可贵。沐浴本身就可以让身体处于一个温和的环境,加快气血的运行,帮助肝气运行、理顺。春季洗澡时,可加入一些有助于疏肝的药物,如柴胡、薄荷、姜黄、陈皮、玫瑰花等,各约2030克,煮沸后倒入浴盆中。洗澡。
需要注意的是,阳气的上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洗澡的水温宜温而不烫,这样既能促进肝阳,又能避免人为过早、过度释放。
夏季:适量出汗,祛湿除热
中医理论中,夏包括立夏和长夏。长夏就是我们常说的夏天。夏季对应人的心,长夏对应脾。
心属五行中的火,是能量最多的器官。因此,当身体调节不好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火过盛的症状,比如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等心火过盛的症状。虽然体内有热,但洗澡时不能只求降温。如果水温过低,不仅难以祛除内火,还可能导致体内的热量因寒邪外力而无法有效散发,从而导致感冒。一种“冷火”状态。
进入漫长的夏季后,天气的主要特点是炎热潮湿。这个阶段,身体最容易受到湿气的影响。湿气很容易侵入人体的脾胃,引起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这时,洗澡时更要注意水温适宜。太凉会导致寒邪侵入脾胃,加重原有症状;过热会导致大量出汗,但并不能带走体内的湿邪。
祛除湿邪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芳香药物,二是使用利尿祛湿的药物。芳香药能行气醒脾,加速气血运行,增强脾胃运化,从而祛湿邪。可选择的药物有广藿香、培兰、艾草、厚朴等。取鲜品或干品,略煮后加入沐浴水中。利尿、燥湿具有下行性的药物,可使湿气从小便中排出。常用的药物有泽泻、滑石粉、茯苓等,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秋季养肺御寒、消除疲劳、带来欢乐
俗话说“夏无病者,是虚者”。很多人在秋季常常容易出现疲劳、无力等“秋疲劳”现象。缓解这种非疾病的不适,秋季泡温泉会让你受益匪浅。
缓解秋季疲劳。进入秋季,人体也开始进入休息期。心脑血管系统的负担减轻,消化系统的功能逐渐增强。这时,每周泡一次温泉或在家洗澡,有助于增加新陈代谢,增加肠道功能。促进肠蠕动,缓解秋季疲劳和疲劳。
预防秋燥,保护皮肤。秋季气候干燥,皮肤容易干燥、瘙痒。用略高于人体温度的热水洗澡,可以使皮肤表面的角质层软化、剥落。如果用温泉水洗澡,张开的毛孔还可以吸收温泉中的矿物质元素,更有利于皮肤的健康和营养。
避秋愁,润肺御寒。洗澡水温在40左右时,对人体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因此,对于患有神经衰弱、失眠等的人来说,洗澡是一个很好的辅助疗法。而且,根据中医养生理论,秋气入肺,此时适合保护肺部。秋凉时节,呼吸道和肺部最容易受凉。温水洗澡有利于温肺,达到祛寒养肺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立秋后应尽量少吃生冷食物和水果。脾胃虚寒的人更要谨慎,千万不要贪吃温泉场所提供的各种水果。
冬季温肾、补阳、排毒、活血
冬季是很多温泉场所最受欢迎的季节。冬季洗澡主要有两个养生作用。
温肾、壮阳、舒筋活血。冬季气候寒冷阴沉,人们的活动量减少,经络很容易变得不畅。温泉水的温热作用可以加强血液循环、舒张经络、温肾补阳。
排毒、美容、瘦身、美容。泡温泉时,随着汗液的排出,一些代谢废物也被排出体外。稍热的水温有助于燃烧脂肪,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有助于防止脂肪过度堆积,达到一定的减肥效果。
冬季泡温泉时,应从温度相对温和的池水开始。热水池水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中医认为,汗为心液。正常出汗可以散热清火。出汗过多会损伤气阴。另外,冬天很多人不注意补水。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泡温泉出汗时容易流失大量水分,因此应多喝温水,防止失水伤阴。